Menu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建筑设计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

2021-07-130
导语:10月13日,第11届艾特奖全球颁奖盛典将在深圳举行,设计界普遍都比较关注。记者日前专访了艾特奖国际评审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

  9月9日,第11届艾特奖全球颁奖盛典将在“设计之都”深圳隆重举行。在盛典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艾特奖国际评审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孟建民院士连续5届参与了艾特奖国际评审,本文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
 

  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会长。被先后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

  孟建民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工作,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等各类工程项目200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的项目负责人。他出版了《本原设计》《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等多部论著,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

  记者:9月9日,备受设计界瞩目的第11届艾特奖颁奖盛典将在深圳举行。您是艾特奖国际评审团专家评委,连续5届参与了艾特奖国际评审,能否谈谈第11届艾特奖参赛作品的情况?

  孟建民:艾特奖举办至今已经十一届了,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云集了国内外建筑和室内设计界众多杰出人才,越来越多的境外设计师希望通过艾特奖的平台进入中国市场。今年第11届艾特奖吸引了来自63个国家近7800件设计作品参赛,显示了中国建筑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反映了中国设计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攀升。今年大多数参赛设计作品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文关怀,也具备丰富的创意性、开放性表达,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室内、景观及城市之间愈来愈紧密的关系,也加深了我们对于设计创作的理解。

  记者:今年的疫情对艾特奖评审工作有没有影响?您怎么看待艾特奖对于中国设计业发展的意义?

  孟建民:近两年,新冠肺炎对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借鉴于上一届线上评审模式的经验,今年艾特奖组委会的工作流程更加完善,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更为有序。经过十一年的发展,艾特奖在组委会及众多建筑师设计师的合力推动下,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不仅将海外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带入中国,同时更多地将中国最前沿的设计水平介绍给世界,为快速发展的中国设计提供了一个面向世界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国设计与全球设计业的融合与交流发展。可以说近十年来,在艾特奖这个平台的推动下,“中国设计”在国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希望我们设计师能坚持敢于质疑、敢于反思、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国设计”再创更多佳绩。

  记者:疫情期间,火神山短期内完工的“中国速度”,让人们感受到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硬核防疫”力量。您怎么看待装配式建筑这一产业?

  孟建民: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品质好、高效、绿色环保等优势,而且具有强劲的产业带动性。尤其面对重大灾害或疫情,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是有效手段之一。21世纪,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都是特殊时期的医院建设模式。设计时间短、任务重,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确实对控制疫情起到突出贡献。随着国家对建筑质量、节能环保的重视,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业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

  当前,作为创新产业,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政府引导与支持,要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的投入,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体制机制方面,要有试错和容错机制,允许更多探索。过去装配率较低,成本比传统建筑高,随着装配式建筑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比传统方式成本低的现象,这是一个过程。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为城市绿色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注入动力。

  记者:新冠疫情的发生,也引起了建筑设计界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反思。您从专业角度怎么看?

  孟建民:在非常时期,建筑设计如何预留出可以被迅速改造的空间来应对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次突发疫情对建筑全专业系统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尤其是医院建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减少或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是医院设计关注的核心问题。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提升医院建设标准是行业面临的新考验。我认为,除了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从而更为全面地达到医患分流与洁污分流,设计师还应从机电系统设计、智能化设计等方面加强和优化设计内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运用,将成为未来医院设计及运维的重要考量因素。尤其在突发疫情期间,大量采用非接触式的智能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为了满足和适应医院诊疗手段及设备变化较快之需求,特别是突发疫情对医院布局与环境的影响,医院设计还需要考虑医院功能空间的弹性设计问题。

  记者:“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在疫情影响下,不少城市也开始积极加入到“韧性城市”建设中来。您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如何构建“韧性城市”?

  孟建民:城市的韧性是指抵御风险、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我认为所有城市都是韧性城市,但韧性的能力有所不同。现在所谓的建设韧性城市,实际上是强调增强城市抗灾、抗突发事件的意识,增加建设和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包括在经历突发疫情或灾害后城市快速恢复的能力。未来城市规划要强化“韧”的理念,提高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识,增强前期对灾害的预判和应对,以应对或抵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从方法来说,就是各个系统和子系统方面都要做有余量的规划,考虑到“平疫结合”或是“平战结合”,将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相结合,从而规划、建设城市,以应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

  记者:我们关注到您是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总设计师,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作为未来深圳具有引领性的城市示范片区,在深圳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否谈谈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等周边地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孟建民: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深圳的一个重要中心节点,是深圳定位最高、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重点片区之一,从名字“超级总部基地”就能看出项目区位和定位的重要性。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深圳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为了加强深圳城市重点地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准,2018年7月17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制试行办法》,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深圳市第一个实行城市总设计师制的重大项目。这个片区的特点首先是高层、高密度,然后是其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6个重要的交通站点将在此汇集,地上地下完全立体化,非常复杂。作为代表深圳面向未来的城市新客厅,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致力于打造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巅峰之作”,同时还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样板的光荣使命。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成后,将会是一个标杆,可能会成为深圳甚至是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最强、带动性最大的一个复杂型城市核心地段,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核心片区,通过它可以看到深圳这个城市的未来。

  记者:您认为,一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孟建民:一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需具备健康、高效和人文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更多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不能一味追求形式感,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要素,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倡导的“建筑服务于人”。设计是相通的,因此在其他的空间设计领域中,这个理念也应获得提倡和运用。

  记者:如何去理解“健康、高效、人文”这三大要素,您能具体谈谈吗?

  孟建民:首先,建筑设计要将“健康”要素摆在第一位,健康是判断建筑优劣的基本要素,有些建筑看起来高大上,却忽视了其中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品质;其次要考虑建筑的效率问题,这里强调“高效”,表现在功能布局合理、交通流线顺畅、建筑材料适宜等诸多方面,为使用者提供好的体验;最后一点是“人文”,这是立足于健康与高效的基础层面之上,对建筑来讲是更具体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将人放在首位,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是面对此次突发疫情,强调建筑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师不仅要确保常态下的环境健康与安全,同时还要考虑设计如何满足突发情况与特殊时期的健康与安全要求,这对建筑功能布局、流线设计、通风采光、机电设备等系统都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记者:近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建筑设计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孟建民: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经历了从最初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建筑思想的“仿学阶段”,到积累一定经验、开始反思的“探索阶段”,再到逐步形成稳定成熟体系和文化自信的“原创阶段”。仿学期是中国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改革开放期间效仿、吸取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经验。慢慢地,我们开始尝试在反思中找寻自己的特点,在探索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到近些年逐步走向原创设计,追求创意创新表达。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当代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孟建民: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变革时代,科技在飞速发展,各类发展因素包括交通、物流、市政、通讯等对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都会带来巨大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建筑设计师必须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做到未雨绸缪,并以科学的、专业的、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并做好各项规划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城市设计所考虑的问题都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没有前瞻性,没有对未来的思考,可能我们做出来就已经是过时的。当然,我希望除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外,城市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此外,5G时代到来以后,高新科技的发展会给城市生活和工作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影响,我觉得这些方面都需要一些思考、规划和预判,以应对将来的变化。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做好准备,并留有余地。(完)


  国际空间设计大奖——IDEA-TOPS艾特奖,是当今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参赛者广泛、奖项含金量较高的设计奖项。参赛设计作品累计数量超过5万件,且每年仍呈大幅递增。今年,虽然新冠疫情尚未平息,但是艾特奖参赛作品申报逆风上扬,共收到来自全球63个国家的参赛设计作品7712件,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陈设艺术到光环境设计,囊括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绿色建筑、数字建筑及商业空间、文化空间、展示空间、交通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酒店、会所、别墅大宅、公寓、样板房、陈设艺术、光环境艺术等。

  今年,第11届艾特奖终极评审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全球著名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Carlo Ratti,普利兹克奖评委、EMBT董事本妮德塔•塔利亚布,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台湾亚洲大学副校长刘育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铁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月教授,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仲德崑教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贾倍思教授,全球最大设计事务所美国Gensler副总裁、设计总监Hasan Syed,欧洲十大建筑事务所之一BE设计公司的创始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Dietmar Eberle等11位国内外顶尖建筑师及学术领军人物联袂组成。

  第11届艾特奖颁奖盛典以“缔造城市品牌”为主题,自9月8日开始,将历时三天。预计近1000位杰出建筑师设计师、专家学者、企业家将莅临盛会,全球超过30家著名建筑事务所如美国Gensler、Atkins,欧洲B.E Architecture、荷兰MVRDV、UNStudio、英国BENOY、澳大利亚Woods Bagot、日本Mitsubishi Jisho Sekkei等均将派出代表参加,来自英国、法国、德国、以色列、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总领事亦将受邀莅临颁奖典礼现场共襄盛举!

精品推荐

设计名人圈

更多

  • 王五平
    段文娟
    王勤俭
    富振辉
  • 宋九龙
    胡军
    邓宏乐
    林海闻
  • 黄懿
    楊中昀
    王政

设计机构

更多

最新行业新闻

最新资讯

更多